说起“土”,在我的记忆里,带“土”的词或成语,贬义者不在少数:土包子、土匪、土皇帝、土崩瓦解、土里土气……,这些词似乎是落后、愚昧、低下的代名词,偶有土专家、土作家、土记者之类的褒义词,因前面多了个“土”字,也难逃没经过正规教育、不够档次的歧视。
说“土”,自然引发“洋”,与其说“土”和“洋”是难兄难弟,不如说是一对“冤家”,它们既对立,又相辅相成。大概在百年前,国人崇洋思潮兴起,大到洋qiang、洋炮、洋设备,小到洋车、洋布、洋火,这些“洋”的似乎比本土的都好、都先进,着实也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起到了不可否认的推动作用,但是也会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变革而沉淀、而淘汰。
社会发展到21世纪,单从人们饮食方面厌“洋”宠“土”来说,是返璞归真,还是回归自然?我们不妨追溯人类饮食的历程,从生食到熟食,从狩猎到圈养……,经历了多少次食品革命,而每次进化的目的,都是为了适应自己的口味,有益于健康。现代人之所以对“土货”情有独钟,是因为那些用“洋”的化学手段、无端地添加一些有害物质,或养殖或种植或加工出来的产品和商品,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巨大伤害,残酷的现实,血一般的代价,唤醒了人们崇尚健康、追求绿色的意识,于是人们吃“土”的、“野生”的,也就形成了一种时尚。就拿鲫鱼来说吧,土拉吧唧、其貌不扬、胖瘦参差的才是野生的,炖出来的汤呈乳白色,香鲜盈口,回味无穷,而那些大小一样、个头均匀、肥肥壮壮的,则是人工养殖的,炖出来的汤,即使添加了各种调味品,其味道也不敢恭维。因而,一些“土菜馆”、“野菜馆”、“野味店”应运而生,一些“山里货”、“山野菜”、“土特产”等商店比比皆是,更有一些头脑机灵的商人,纷纷抢注带“土”带“野”的商标,就连过年过节送礼,也有了包装精美的土特产品系列,美其名曰:送健康。
饮食崇“土”求“野”的观念,多多少少告诫那些养殖户、种植户,以及生产各类食品的厂家们,如何保持原汁原味,在适应人们口味、有益健康等方面下功夫做文章,这又是一次人类食品的大变革,也是一个长期而又亟待解决新课题。谁能独领风骚,我们拭目以待吧!
上一条:职工摄影作品—何家花园牡丹照 | 下一条:个人荣誉 |